隆德縣常鮮果蔬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9月,位于寧夏隆德縣神林鄉辛平村312國道北邊,與隆德縣綠鮮果蔬有限責任公司、隆德縣神林山莊“三位一體”建設運營管理。經過多年不斷的發展和積累,已經成為一家集鄉村休閑旅游、花卉果蔬種植、林下經濟養殖、優質苗木栽培、農民教育培訓體驗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農業園區。依托合作社建設農民田間學校和農民培訓基地,先后被授予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示范基地、全區農民教育培訓示范基地、固原市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、隆德縣果蔬種植實用人才培訓基地稱號,2024年4月被評為第一批全國縣級優質農民田間學校。
突出產業引領,打造農民培訓品牌。合作社采取“生態農場+特色農業+休閑旅游”的新模式,科學運用原生態、自然美的生態學原理,前瞻規劃、精心布局,將質樸淳厚的民宿服務、芳香四溢的地方美食,瓜藤滿架的鄉村風光,溪水潺潺的小橋河床以及拽耙扶犁的傳統農業大融合,形成了集生態旅游、產業布局和美麗村鎮于一體的復合型鄉村旅游品牌基地。實現了農村變景點、農院變賓館、農民變工人、農田變金庫的美好生活愿景。強化田間學?;A設施建設,建有培訓教室2間、面積700平方米,購置配置課桌凳300套、電腦5臺、教學設備3套、LED顯示屏50㎡、空調5臺、音響設備2套、燈光設備2套,購置各類教材、圖書1300冊。有通勤保障車1輛,停車場1300平方米,教學實習實訓場地2處、面積5000平方米。優美的園區環境、舒適的教學環境和完善的設施設備,為學校承接開展各類農民培訓、實訓教學提供了優質的條件。近年來共計承接區、市、縣各類農民培育、技術人員培訓50場次,觀摩實訓108場次,年均培訓2000人次以上,樹立了寧夏農民田間學校的典范。
強化師資力量,滿足多元培訓需求。堅持“實際、實效、實用”原則,始終本著“好的老師,才能帶出好的學員”的辦學思想,因材聘師,因材施教,與寧夏大學,西北寒旱研究所、固原農校和縣農廣校聯合辦學。聘請實操能力強、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教師、土專家為學員授課。共聘請專職教師15名,包括高級職稱8名,中級職稱7名,兼職教師有寧夏大學張黎教授,中科院蘭州旱寒研究所郭志宏研究員、寧夏農科院固原分院黃玉庫研究員等。注重理論與實踐、集中與現場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,參與式、互動式和成功案例分享等方式,課堂氛圍輕松愉悅,授課內容貼近產業,滿足了學員蔬菜花卉種植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、農產品加工營銷、電商人才等多種培訓需求。
創新教學管理,提升農民培訓質效。成立農民培訓領導小組,由合作社理事長擔任校長,配備跟班教員5名、外聯專員2名。建立健全農民培育教育工作制度,創新農民培訓教學管理5項措施,提升培訓質量和技能素質,確保學員來有所學、學有所教和教有所獲。一是開展學員培訓需求調研,隨時掌握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,進行分類歸納,根據培訓需求制定培訓計劃,提高了培訓的針對性。二是根據需求設置培訓課程,將課堂直接設在田間地頭,以田間為“課堂”,以實景為“教具”,提高培訓的實效性。三是堅持互評互學教學模式,鼓勵學員通過自身實踐提出問題,學員之間相互討論,再由老師點評,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,既調動學員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,又給學員之間提供了互相學習交流的平臺。四是注重實操技能培養,充分利用合作社現有觀摩實訓基地,盡可能讓每一位學員動手操作,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,運用到產業發展中去。五是建立跟蹤回訪制度,通過電話回訪、問卷調查的形式,對已參訓學員全部進行跟蹤服務,持續提升培訓效果。
注重聯農帶農,助力產業發展。建立“企業+田間學校(培訓基地)+合作社+農戶”的模式,大力發展農文旅融合和村企聯營,完善促學幫學、產學融合和聯農帶農機制。合作社先后投資480萬元建成220座大跨度拱棚,以“反租倒包”形式承包給周邊脫貧農戶。通過供應農戶優質廉價種苗、幫助對接市場、訂單收購等方式,使每個棚果蔬年純收入達3500—4000元,脫貧戶年收入3萬元以上。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創造了大量務工就業崗位,帶動150戶脫貧戶務工就近就業,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、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今后,常鮮果蔬專業合作社農民田間學校將緊扣縣域特色產業發展,更加突出農民培訓在基地發展中的主導作用,讓農民田間學校成為農業產業培育的搖籃和農業科技傳播的陣地,不斷鍛造鄉村產業人才,助力鄉村全面振興。